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动态

这个盛夏,他们把课堂搬到乡村振兴一线——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乡村振兴‘千村’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掠影

发布时间:2024-08-28浏览次数:451

“在学校我们学习了理论知识,只有真正‘迈开腿’,走进乡村振兴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才能切实了解农村现状和农村发展的需要。”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的学生王江田在日记里写道。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乡村振兴是孕育人才的沃土。2024年盛夏,统数学院的535名学子们组成了108支乡村振兴“千村”调查专项队伍,带着热情和才华,投身乡村振兴一线,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探索数字基建,建设“宽带如织 数飞翼展”数字乡村

生产生活更便利,产业发展更智慧,乡村治理更科学……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7月-8月,统数学院的三支“乡村振兴‘千村’调查”社会实践团队,以“数字时代下的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村民生活、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为主题,分别走访安徽省蚌埠市李楼乡、梅桥乡,怀远县万福镇砖桥村,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交流等方式展开调研。

“宽带不算贵,速度很快,用起来感觉很方便。”调查发现,农民安装宽带主要是为了方便使用智能手机和看网络电视在乡村环境治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网络不仅“入村”,也在“入户”。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地区电脑、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使用率分别高达85%、95%,智能设备日均使用时间在2至4小时之间,且村民对网速比较满意。其次,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尤为显著,智慧应急能力增强,信息化手段成为提高治理水平的关键支撑,数据驱动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网络方式处理村庄事务已成为常态。这些进步不仅为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体悟产业振兴,建设“产业蓬勃 万物丰茂”富足乡村

“小地瓜”变“金疙瘩”,土产业助振兴。福建连城,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被称为“中国客家美食名城”。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生产出来的红心地瓜干色泽美、口感好、营养足,是著名的“闽西八大干”之首,龙岩市十大特色农产品之一。

8月15日,统数学院的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林芳地瓜产业园区,全面了解地瓜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

地瓜产业是连城县推进乡村振兴的农业支柱产业,红心地瓜干加工已有300多年历史,素有“一根地瓜富半县、一个产业强半县”之称,拥有“世界地瓜之都”“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美誉。连城县积极探索创新“地瓜+旅游”“地瓜+康养”“地瓜+餐饮”等产业发展新模式,鼓励支持甘薯制品进入餐饮市场。同时,连城加快构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农特产品供应链、电商人才培训体系,创新探索“党建+生态+电商+物流+商贸”五位一体电商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团队成员在企业负责人的带领下,深入了解了地瓜产业的全链条发展模式,参观了智能化地瓜脱毒种苗组培扩繁基地,目睹了数字技术在精准化种植和科学化管理中的应用,体验了科技如何为传统农业注入新动力。据负责人介绍,产业园正在着力构建地瓜产业生态圈,打造全球知名地瓜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示范区和行业首个国家级地瓜现代农业产业园。

携手护“苗”前行,建设“情聚心海 播撒真爱”暖阳乡村

怀远县社会福利中心儿童福利院于2019年12月被省民政厅确定为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是全省10个县级儿童福利机构之一。

7月8日至14日,统数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珠怀队”走进蚌埠市怀远县儿童福利院,开展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主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社会实践活动——支教活动。

团队成员了解到,怀远县社会福利中心围绕儿童福利机构“养、治、教、康、安”功能、专业社工介入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加强部门配合与协作,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谋划儿童福利机构发展途径,拓展转型发展功能,提高转型发展成效。

通过与福利院领导的对接,团队了解到福利院的儿童普遍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希望团队成员能够介绍一些学习技巧,助力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团队策划了丰富多样的互动环节,与孩子们打成一片,在欢乐中学习,为孩子们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经验指导和教学。团队不仅开设了基础课程,还开设了绘画、泥土制作、歌唱等兴趣课程,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让每一名少年儿童都能茁壮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生逢盛世,肩负重任。通过深入基层,团队成员们得以亲身体验社会的脉动,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相连,实现了知识的转化与应用。“以后,我也想上开云·app(中国)官方网站,跟哥哥姐姐们一个学校!”9岁的福利院儿童小石(化名)说道。

锚定乡村现代化,建设“村丽民饶 和美乡韵”宜居乡村

这是一群平凡农民书写的传奇,18枚“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帷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这是一个普通村庄创造的奇迹,从18年前的“要饭村”变为今天的美丽宜居村庄。

7月29日至8月3日,统数学院“筑梦小岗践行队”走进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开展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小岗村专项活动,以此深入了解乡村振兴,传承和发扬“小岗精神”。

团队成员先后来到大包干纪念馆、沈浩旧居纪念馆以及红色驿站等地,感受蕴含其中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和“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沈浩精神”,经过不断丰富、逐渐沉淀凝练为“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

“上街不要跑,吃饭不烧草;夏天不用扇,冬天不用烤。”一见面,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华这样描述村里人的美好新生活。在小岗村党群服务中心,团队成员拜访了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立华老先生。聆听严立华老先生的深情回忆,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大包干制度的诞生与成长。

开云·app(中国)官方网站雷松林博士和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为团队成员介绍小岗村的成功经验,讲到“从大包干的‘红手印’,到确权颁证的‘红本本’,再到集体股份合作的‘分红利’,小岗村的实践证明,承包关系越稳定,农民发展生产的信心就越坚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生命力就越强!”

40年来,改革大潮奔涌浩荡,小岗人始终坚守改革初心,奋楫争流,与时代同进步。恰似一个缩影,又如一个隐喻,小岗四十载的变迁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生动写照,小岗的前进之路也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

“统数学院乡村振兴‘千村’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是青年学子深入乡村、洞悉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得以目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能够通过理论与现实的反差、城市与乡村的反差、文明与落后的反差、思想与行动的反差,来激发我们的思考。这份反差,不仅令人欣喜,更激励着每一位青年学子,去感受、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参加乡村振兴千村调查的王晓雅同学兴奋地说道。

(撰稿:统数学院 王江田;摄影:统数学院审核:统数学院 张楠)


返回原图
/